通三益

通三益

通三益秋梨膏
品牌介绍:   
    通三益秋梨膏

  通三益秋梨膏由原通三益食品店始产于一八七六年,久负盛誉。益华厂的前身为通三益食品店的生产厂。一九五八年,通三益食品店公私合营、厂店分开,生产厂由崇文区前门大街迁到崇文区永外定安里现益华厂住址,厂名也几经变化后为现在的益华厂。通三益食品店的店铺除通三益秋梨膏外还经营其他干鲜果品,一九九三年,该店铺被工商注销。益华厂沿袭了原通三益秋梨膏的生产工艺,以生产“青松牌”和“长青牌”(原为“醉翁牌”)通三益秋梨膏而著称,享有一定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益华厂与通三益秋梨膏的历史渊源被收录在《中国名优副商品大全》、《崇文区志》(工业卷)、《中华土特产辞典》、《北京特味商品老店》等书中。一九九三年十月,益华厂又被国内贸易部评定为“中华老字号”,获得了证书和铜匾。通三益公司成立于一九九五年十一月,由于其冒用通三益老字号的历史向国内贸易部申请颁发“中华老字号”证书,国内贸易部于一九九六年四月颁发给通三益公司“中华老字号”证书及铜匾。后经审核,国内贸易部又于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七日发出通知撤销通三益公司“中华老字号”称号,并收回了证书和铜匾。此外,通三益公司还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等报刊中及其他的广告宣传中均称该公司由通三益老字号演变而来,并指责益华厂假冒通三益产品违法经营,该公司生产销售的秋梨膏的包装中也标有“1876”“正宗通三益”“中华老字号”“百年老店”等字样。另一九九六年,益华厂生产的秋梨膏的包装中由原来使用的“燕窝秋梨膏”等字样改为使用“中华老字号”“通三益”燕窝秋梨膏等字样。

  来历

  清嘉庆初年,3个来自山西的商人在漕运终点通州落了脚,他们在通州城里逡巡了几天,终于选定在城内最为繁华的东大街开了一家店铺,名为‘‘三益真”。三益真经营的商品很杂,既有来自大江南北的干鲜特产,也有自制的蜜饯果脯,还有日常用具油灯、雨伞、碗筷等。

  这三人秉承了晋人的经商天分,不多久就将这家杂货铺经营得有声有色。地理位置的便利给了三益真许多便利,因为来自南方的货品都要经通州再转运至北京,三益真就利用自己物资中转站的地位,丰富了货源,同时与北京城内的各杂货铺和干果海味店保持生意交往。

  但通州再繁华,毕竟比不了北京,三益真萌发了到北京城内开分号的打算。

  建店60年后才推出秋梨膏的传奇来历

  嘉庆二十年(1815)的端午节,前门大街上又一家新店开张,取名“通三益干果海味店”,意为通州三益真的分号。据民俗学家王永斌的说法,店名其实是想定为“通三益真”的,但那时的店铺名大多都是三个字的,四字店名极为拗口,不合习惯,只有作罢。

  新店开张好不热闹。那一天,宾客络绎不绝,三间门面的店铺,里里外外都挂满了亲友们送来的红幛子。和三益真一样,新开业的通三益仅仅是家杂货店,除了果脯和蜜饯的简单加工,不从事生产活动。后来让它名扬天下的秋梨膏,是开业60年后才出现的“新产品”。

  传说通三益秋梨膏的配方来自宫廷,其背后还有一段故事。过去,北京城里一到秋天就刮大风,得感冒、咳嗽的人很多,一般家庭就爱买些秋梨回去熬梨水喝,能够止咳祛痰。常来通三益店里买秋梨的,除了普通百姓,还有一位太医。掌柜的早就听说过宫中用熬制秋梨膏治好了妃嫔咳嗽顽症的故事,对这位太医格外殷勤,每次到了店里,沏茶拿烟不说,还经常邀请太医一起吃饭、听戏,赠送礼物。日子长了,两人渐渐成了好朋友,掌柜的才敢试探着说出自己的请求——秋梨膏的方子。太医思量再三,自己欠下了掌柜的不少人情不说,这方子传播出去,每年秋天确实能解救不少人的病痛。于是,在这位太医的指导下,通三益的秋梨膏制作开始了。

  历史发展

  通  传统手工制作

  三益在前门大街路东,是一家以经营秋梨膏而出名的干果食品店。在清朝嘉庆年间,一个李姓山西商人在通州开一了个南货庄,取名三益贞。专门经营从江南运过来的干鲜品和海味产品,生意十分兴隆。他在北京托人找到了名饭馆都一处内一家即将破产的布铺,买下了这家座落于前门大街路东的店铺。清嘉庆二十年的端阳节,店铺开张取名通三益干果海味店,意思是通州三益贞的分号。通三益由三间门面组成。明清时期,稠密的人群为前门大街能够成为兴旺发达的商业街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有利条件,这是通三益的买卖能够越办越好的条件之一;其次服务态度至关重要,通三益讲究笑、招、耐、轻四个字;笑,就是笑脸相迎,笑脸相送。招,就是主动打招呼。耐,就是做买卖要有三分耐气。轻,就是给顾客找的钱和所拿的东西,必须轻轻交到顾客的手上。同时这也是店规,任何人都不得违反,这也是通三益做出了一举成名的秋梨膏的原因之一。

  清末民初是通三益干果食品店最兴旺的时期。民国初年,通三益参加了在北京太庙举办的食品展览会,特地把秋梨膏注册了商标,从此,人们看到了一种全新包装的“醉翁牌”秋梨膏,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成为展览会上的畅销货。后来,醉翁牌秋梨膏还先后在南京和山东青岛等地展出,海内外人士争相购买。从此,通三益秋梨膏名扬海外。解放后,通三益改变了前店后厂的老传统,秋梨膏一度由崇文区的一个食品厂生产。0中,通三益的牌匾被摘除,直到1982年,老匾才重新挂出。

  传统手工制作

  短暂机械化实验后仍保持传统手工,通三益的秋梨膏都还保持着手工制作的传统。益华食品厂的厂长杨学纯说,20世纪80年代初,他们曾经进行过机械化实验,购置了连续真空熬糖锅,这样熬制过程中就不再需要工人左右不离地看管。经过多次实验,结果总是不尽如人意,不管是颜色、味道还是状态,和手工制作的秋梨膏就是不一样。机械化实验宣告失败后,秋梨膏生产又恢复了手工传统。

  秋梨膏生产受季节的影响很大,其原料秋梨的成熟时间大概在每年的9月底。下树以后的秋梨还不能马上使用,得放上一个月后才能投入生产(一般摘下秋梨后放上两个月口感最佳)。即使现在有了冷库,秋梨的保存期限最长也只能到次年7月。所以不巧的是,当记者到达位于通州的通三益秋梨膏生产车间时,2004年度的生产刚刚结束,工人们大都放假回家,留守的少数人正在打扫车间。有20多年生产经验的老工人侯世鹏向记者讲述了生产的大致工序:将洗好的梨粉碎、轧汁后,经过反复的熬制和过滤就制成了成品秋梨膏。在这个过程中,一刻也不能离开人,工人们在煮的过程中需要不停撇沫和观察秋梨膏的状态。

  和一百多年前在肉市街的厂房相比,机器在通州的新厂房里还是存在的,粉碎梨有了粉碎机,过滤也有了专门的过滤机。但这些改变仅是工具本身的变化,就像是粉碎机由石槽变了不锈钢,中间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本身的技术。在熬制这道工序上,这一点表现得尤为明显。

  益华食品厂里盛放秋梨膏的大缸,据厂里人说还是祖上留下的老东西,恋旧的老人们坚持要将它们搬来。院子里还有一块石槽,也是从肉市街的“后厂”搬来的。1962年就进店做学徒的杨学纯说,那时他们是在石槽里将梨捣碎的,石槽的一侧有一个洞,接了自制管道,梨汁由这个石洞流出,顺着管道流到下一道工序。

  杨学纯还回忆了他所看到的“前店”。他说从今天前门大街上的另一家老号“一条龙”羊肉馆,可以想象一下当年通三益的情形。两家店差不多,但通三益更讲究更大些,门脸要比一条龙宽一倍。另据邢九成说,通三益的店面确实十分气派,光是进门的台阶就比路面高出约半米。

  “后厂”有严谨的程序,“前店”有严格的店规。“笑、招、耐、轻”是通三益的四字店规,“笑”就是对顾客要笑脸相迎笑脸相送;“招”就是要主动给顾客打招呼;“耐”就是对待顾客的要求和询问要有耐心;“轻”就是顾客买的东西和找给顾客的钱,必须轻轻交到手上。

  可惜的是,通三益的“前店”最终消失于20世纪80年代。在这之后,其专营店铺再也没有建立起来,现在通三益秋梨膏的销售方式是运送到各大超市。对于老字号的未来,杨学纯厂长表示了忧虑,“现在很多厂家都在做秋梨膏,-位策略压缩了我们的市场,压力很大;在我这一任之后,后任者是否愿意延续通三益秋梨膏的生产还是个未知数。”
品牌专区http://mp.ppsj.com.cn/tongsanyi.html
相关类别北京老字号 饮食 传统食品 中华老字号
发源地北京
关注度:2738
更 新:2021-5-29

相关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