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学院 |
西昌学院品牌专区 |
学校设置12个二级学院,另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和继续教育学院;53个本科专业和专业方向,涵盖了理、工、农、管、文、法、教7个学科门类,22个二级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特色专业,农学、彝语言文学、教育心理学学科已取得了副教授评议权;16门省级精品课程,60门校级精品课程。面向全国二十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在校生14000余人,外国留学生13人,成教生8000余人。
学校占地1851亩,环境优美,已建成园林式生态文化校园,2005年被评为“四川省园林绿化先进单位”。校舍建筑面积36.8万平方米,分东、南、西、北四个校区,其中南、北校区为主教学区,校本部设在北校区。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4亿元,图书资料158.57万册,数字资源量6698GB;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西昌、攀枝花、成都等地建立了101个实践教学基地。2005年,四川省高校校园网评估获得“优秀”。
学校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较高,结构较为合理。现有教职工1000余名,其中专任教师718人,教授、副教授289人,硕士、博士研究生376人。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省(州)学术带头人、突出贡献专家、科技拔尖人才18人,被评为“四川省‘十五’教师队伍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师德标兵5人;四川省优秀0员、四川省高等院校优秀政工干部、四川省高校优秀党务工作者、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8人。2005年,被评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学校科研实力较为雄厚。2003年以来,学院承担科研项目276项,投入科研经费2280余万元,获各类科技成果奖319项,培育作物新品种9个,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公开发表论文3312篇,出版专著89部,推广科技成果50余项,建立了5个科学研究所。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自2003年以来,有60余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已派出105人次到国外参加学术交流和学习考察;从国内外科研院所聘请176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与美国、德国、日本、印度等国家的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2010年,与美国东新墨西哥大学、英国斯旺西大学签署了“2+2”合作办学协议;与中国对外友好合作服务中心签署了“大学生暑假赴美社会实践合作”协议。有美国、英国、菲律宾等国留学生13人在校就读。2005年,被评为“四川省教育外事工作先进单位”。
学院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创建了 “3-4-5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等人才培养模式。 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8项。在“质量工程”建设中,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农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水利水电工程、动物科学、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被评为“四川省本科高校特色专业”;作物教研室教学团队、基础生物实验教学团队、畜牧兽医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彝汉双语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民族地区‘3+1’工程人才培养模式”被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项目;基础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土木工程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四川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积极拓展素质教育和就业指导。2009年-2010学年,学生共1693人次获36类职业技能证书;2003年以来,340人获得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证书”,居全省高校前茅;2005年、2006年、2008年,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2007年,被评为“四川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拓宽就业渠道,毕业生就业率高,2005-2007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四川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以“明德、乐学、求实 、至善”为校训。形成了“艰苦创业,务实躬行,为攀西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应用为本,提升素质,培养生产一线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优化专业,突出重点,打造农学和彝学学科品牌”的办学特色。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体制创新和教学改革为动力,为把学校建成全国民族地区知名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性本科学校而奋斗。
联系方式:
办学地址:
北校区:四川省西昌市学府路24号
南校区:四川省西昌市海滨中路24号
学校招生部门的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四川省西昌市学府路24号
邮政编码:615013
招办电话:(0834)2580038、2580029
品牌专区:http://mp.ppsj.com.cn/xccedu.html
相关类别: 大学 教育
发源地:四川 > 成都